回访实录(10):回访已健康生活13年的(右颈)淋巴结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郝文兰
发布日期:2025-04-19 17:32:44
“主任回访喜相逢,人逢喜事共筑情;刘门有幸迎宾客,跨省回访胜亲情;欢聚一堂同欢乐,医患共述医患情;借此机会来感谢,祝愿长春市抗癌药物研究所有更大的癌症药物发明。”这是2020年12月长春市抗癌药物研究所回访团队到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对已健康生活13年的(右颈)淋巴结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郝文兰进行回访时,其老伴刘忠孝创作的欢迎诗。
郝文兰(左)与老伴刘忠孝
在医学的奇迹之旅中,每一位患者的康复故事都是对生命力量的最好诠释。诗词背后是关于一位淋巴瘤患者郝文兰与长春市抗癌药物研究所共同书写的生命赞歌。
2007年6月20日,郝文兰因右颈淋巴结肿大,辗转于大同医院、油田总医院寻求治疗,一直未明确诊断。2007年9月10日经北京友谊医院病理诊断:(右颈)淋巴结非霍奇金淋巴瘤。确诊后未行放化疗治疗。据老伴刘忠孝回忆,郝文兰当时症状已非常严重: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腋窝处肿块达到鸡蛋大小,双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呼吸困难,医生表示已无法行胸腔引流术。一位熟悉的医生告知:“办理出院吧,抓紧回家,晚了就回不去了”,这一结果让本就绝望的刘忠孝倍感无助。无奈之下,刘忠孝第二天只能带着氧气瓶和备好的寿衣,将郝文兰拉回了家。他已预感到了最坏的结果,忍痛将郝文兰的一切后事都安排妥当。亲朋好友得知后,也纷纷前来探望,其中有人提到:长春李哲所长研制的“珠香”抗癌中药可以尝试一下。这让刘忠孝看到了一丝希望,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前往研究所就诊取药。
2007年9月18日,郝文兰开始服用中药“珠香丸”。那时的她已三天三夜滴水未进,服药22天,腹股沟、腋下及颈部肿物明显缩小,胸腔积液消失;服药1个月后,郝文兰能自主缓慢行走,食欲和体能也有所增强。服药3个半月,2008年1月3日经哈医大附属五院超声复查报告示:(双侧颈部低回声肿物,左侧大者1.7cm×0.8cm,右侧大者1.4cm×0.6cm),较前对比缩小。服药14个月,2008年11月19日经大庆市大同区人民医院超声复查提示:(双侧颈部均探及低回声包块,左侧大者0.5cm×1.2cm,右侧大者0.3cm×1.0cm),较前对比又有明显缩小。这时的郝文兰所有不适症状消失,生活恢复正常。
期间因无不适症状,郝文兰未规律复查。直到2020年11月28日,距确诊13年后,经大庆新村医院超声检查提示:双侧颈部未见肿大淋巴结,腹腔未见肿大淋巴结。
回访时郝文兰满面红光,身体健康,完全看不出曾经是一位重症淋巴瘤患者。老伴刘忠孝感慨地说:“李哲所长拯救的不只是一个生命,而是挽救了一个家庭”。刘忠孝和孙子聊起过往,幽默地说:“奶奶从得病开始按1岁计算,现在已经满13岁了”。说起这些,刘忠孝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神中满是对研究所和李哲所长的感激之情。为了迎接研究所的回访,他前一晚就激动得彻夜难眠,即兴创作的打油诗:“主任回访喜相逢,人逢喜事共筑情;刘门有幸迎宾客,跨省回访胜亲情……”不仅饱含着对研究所的深厚情谊,也见证了郝文兰重生的喜悦和感恩。
此次回访,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顽强和希望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病魔面前,只要不轻易放弃,每一次尝试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同时,也希望长春市抗癌药物研究所能为更多的癌症患者带来希望和福祉。